《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形势与政策 |
英文名称 |
Situation and Policy |
课程编号 |
561105-561108 |
开课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课程类别 |
与培养方案一致 |
课程性质 |
公共基础课 |
授课模式 |
线下 |
考核方式 |
考查 |
总 学 分 |
2.0 |
总 学 时 |
32 |
理论学时 |
16 |
实验学时 |
|
上机学时 |
|
实践学时 |
16 |
适用专业 |
全校各专业 |
先修课程 |
无 |
注:实践课时以线上和线下调研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二、课程简介
1. 性质:“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2. 目的:本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当代大学生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和态度,明确自身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
3. 任务:本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坚定“四个自信”,并且增强学生的形势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方法论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了解和掌握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课程目标2:情感目标。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成果,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
课程目标3: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增强学生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念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国家大局观念,全面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塑造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6.工程与社会 |
指标点1.1 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基本的认知 指标点1.2 培育学生树立基本国情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
8.职业规范 |
指标点2.1 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指标点2.2 塑造学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注:毕业要求
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五、教学内容
(一)具体教学内容
1.国内形势与政策
(1)教学内容
国内政治形势与政策
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
(2)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
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经济热点问题;
掌握: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运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建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在对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了解中,产生荣誉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3)重点
了解掌握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并了解掌握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4)难点
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使其与党和国家要求保持一致,使大学生主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5)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案例讲解、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等
(6)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本部分教学内容可支撑课程目标1,2,3
2.国际形势与政策
(1)教学内容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外交
(2)教学要求
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的外交政策;
理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分析;
掌握:党和国家的在国际问题上的路线方针政策;
运用:充分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3)重点
认清国际形势变化的多种因素,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4)难点
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了解党和国家采取的对策。
(5)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案例讲解、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等
(6)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本部分教学内容可支撑课程目标1,2,3。
(二)学时分配表
教 学 内 容 |
理论学时 |
上机学时 |
实验学时 |
实践学时 |
国内政治形势与政策 |
8 |
|
|
8 |
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 |
4 |
|
|
4 |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外交 |
4 |
|
|
4 |
合 计 |
16 |
|
|
16 |
六、教学设计
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课程目标 |
教学方法 和手段 |
设计与实施 |
课程目标1 |
课堂讲授 |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
课堂提问讨论 |
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提问、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针、路线、政策有基本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架构体系。 |
课程目标2 |
课堂讲授 |
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
课堂提问讨论 |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基本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
课程目标3 |
课堂提问讨论 |
通过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与国家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
期末调研报告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形成基本报告的能力。 |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其它四门课程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为本课程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原则与政治导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本课程直接提供历史和现实的素材。本课程和其它学科也密切融合,它的体系建立在众多的学科基础之上,以伦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人才学、美学、历史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托,又为学生顺利学好其它课程提供精神动力,鲜明地体现了本课程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科学性与针对性统一、系统性与多学科融合性统一的特点。
八、课程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在教学计划中该课程列为考查课;考试方式是开卷。
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成绩组成包括:学习过程考核(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考核(调查报告),总评成绩满分100分,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提问、课堂实践团队表现、学习态度等部分综合组成。课程目标达成考核的评分标准如下表。
考核环节及占比 |
对应课程目标及评分标准 |
课堂 参与度 (占总成绩 30 %) |
对应的课程目标 |
1 |
2 |
3 |
|
|
|
评分标准 |
观测点及权重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
互动积极性与准确性 (权重1) |
参与互动积极性高,回答准确,有独到见解 |
参与互动积极性较高,回答准确度尚可,有自己的间接 |
参与互动积极性一般,回答基本准确 |
较少参与互动,回答不够准确 |
不参与互动,有明显错误 |
期末考试 (占总成绩70 %) |
对应的课程目标 |
1 |
2 |
3 |
|
|
|
评分标准 |
评分标准详见每学期“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九、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与文献
1.使用教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形势与政策课专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
2.教学参考书:
(1)《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该学期版;
(2)《时事》DVD,《时事》编辑部,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该学期版。
3.学习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
课程负责人:屈旻 李益鹏 审核人:屈旻 审批人:张涛